
400-123-4567
编者按: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界的热词。英语学科作为一门外语学科,与语言、文化、思维密不可分。修订后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因此提出了四个核心学科素质: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近日发布的《2016中国基础外语教育年度报告》中,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夏谷明对核心能力进行了深入解读英语科目的。本期聚焦“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
(一)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间接反映。它以感知为基础,以记忆中储存的知识为媒介,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智力活动来处理感知信息。探索和发现事物内在本质联系和规律的活动。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从感受和感知开始的,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过滤有用的信息,存储在记忆系统中,进而形成表征和概念。
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思维。人类具有深刻而复杂的思维能力。主要原因是人类有非常系统、完整的语言符号。思维与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问题》中提到:“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核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 两者相互依存,同时出现。”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由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组成,但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言结构系统。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有很大差异。从词汇上来说,英语是“综合性”语言,汉语是“分析性”语言。
例如: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通常通过词的叠加来表达某种意义,而英语则通过附加成分(前缀、后缀)或词根的语音变化来改变词的含义。英语时态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表达方式。它使用动词的各种变化来表达现在和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在汉语中,通过添加时间副词有助于表达相同的意思。从语法上看,汉语重意义,英语重形式;汉语强调主题,英语强调主语;汉语重在句前,英语重在后;中文句子是线形的,英文句子是树形的。例如,汉语的定语修饰语放在前面,而英语的定语从句放在后面;汉语习惯于先讲事实和理由,然后讲态度和结果,而英语则先讲态度、观点和结论,然后描述理由、条件、事实等。
不同语言的不同结构体系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语言背后是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在中国语境下,我们更习惯于形象和直观的思维,习惯于含蓄和间接的表达,习惯于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习惯于由表及里的思维;在英语体系中,他们更习惯于逻辑思维,习惯于直接表达,习惯于从客观现象对人的影响的角度来考虑事物,习惯于先果后因的思维方式。因此,学习和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有助于弥补单一语言造成的思维局限性,培养多角度思考事物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基于上述内容,《修订课程标准》将思维品质纳入英语学科核心能力,并将其定义为:一个人的“思维个性特征,体现其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思维能力”能力和水平”。思维逻辑主要表现在思维的规则和规律上,具体涉及概念、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思维的批判性在于质疑和求证的态度和行为。我们不是盲目地接受一种观点,武断地否定一种观念,而是通过正确的渠道来验证事物的真假。思维创造力重在求异创新,不墨守成规,敢于想象,善于变革、创新。
英语学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是引导学生观察语言和文化现象,分析和比较异同,总结语言和语篇特征,识别语言形式和语篇结构的功能,分析和评价话语。文章中所包含的观点、态度、情感、意图等英语学习活动和实际应用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总结、建构、识别、评价、创新等思维方式,增强英语学习能力。思维逻辑。批判性和创造性,提高思维质量。同时,思维品质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二)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思维品质,强调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将思维品质分为三个层次。级别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难度、复杂性、深度和广度上。例如:
Level 1:提取共同特征,并根据获得的信息形成新概念;
第二级:根据获得的各种信息,总结共同要素并构造新概念;
第三级:根据所获得的综合信息,总结归纳其形成的内在规律,构造新的概念。
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是同步发展的,而且存在差异。因此,思维品质的三个层次并不是简单对应必修课、选修一、选修二,而是衡量学生在任何学习阶段的思维品质。有的学生在必修阶段已经具备了第三级思维能力,而有的学生在选修第一阶段可能还处于第一级。我们应该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对于教师来说,熟练程度的划分主要是帮助教师根据这种差异选择不同难度的教材,设计不同复杂程度的学习活动,设定不同要求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做到因材施教。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按照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理、归纳与建构、批判与创新四个层次具体描述了思维品质的三个层次。
例如,思维质量等级2:
(观察与比较)主动观察语言、文化的各种现象,通过比较,找出各种信息之间的主次关系;
(分析与推理)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客观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差异,发现差异的各种原因,并推断它们之间形成的逻辑关系;
(归纳与建构)根据获得的各种信息,总结共同要素,构造新概念,并用它们通过演绎来解释和处理新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世界;
(批判与创新)对获得的各种观点提出批判性问题,分析判断观点和想法的价值,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个层次描述的顺序反映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的整个过程,也符合布鲁姆从低到高的六个认知目标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 。这样的描述有助于教师按照学习活动的顺序和认知规则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也能有条不紊地发展思维能力。
(三)
根据英语语言的特点,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
01
观察
观察是获取信息的感性活动。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行为。在听、读、看等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目标任务,对学生听、读、看等技能给予一定的指导,并给学生留下必要的练习时间和空间。例如,在课文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标题或图片猜测文章主题,让学生预设阅读目标,并以提示的形式介绍略读技巧,然后让学生阅读并找出答案。他们自己。文章主题。如何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信息是课堂教学活动前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比较
比较是判断两个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教师不必忙于向他们解释,而是让他们自己探索,通过比较语言结构、语义等方面的异同来学习语言知识。例如:在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学习中定语从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两个句子结构的异同,特别是体会两种结构在课文中所表达的不同含义。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中外文化的比较。
03
分析
分析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将整个研究对象分成几个部分并分别进行检查。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提倡以主题为主导的英语学习活动,活动的载体是话语。通过话语教学,可以解决教学碎片化的现象。因此,语篇分析是英语学习活动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语篇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语篇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语境、信息、结构等层面对文本进行分析,理清文本中固有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语境方面,学生需要分析话题背景与语篇的关系,在特定的语境中解读文本;在信息方面,学生可以从句子的交际功能出发,分析不同的句子结构、不同的句子排列如何传达不同的信息。信息性,如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传达不同的信息,因为它们的主题(theme)不同于述位(rheme);在结构上,学生要学会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和不同的交际功能来分析文本结构的有序性、连贯性和一致性,分析主题句和信息细节。分析句子与段落、段落与段落、段落与章节之间的关系。
04
推断
推理是根据事实或前提进行推理并判断事实之间因果关系的心理活动。我们通过听、读、看获得的东西,以及通过说和写表达的东西,往往首先是一种观点、事实或现象。如何判断事实和观点?如何从现象中解读本质?如何理解语言的深层结构?如何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可以在英语学习中培养的。
例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训练学生利用上下文推断语言表面结构下的深层含义。例如,一个六岁的孩子对他的父亲说:“爸爸,今天是星期日”。背景是一个六岁的孩子和他的父亲。爸爸工作很忙,不能带他出去玩。很有可能他会同意孩子周末带他出去玩。基于这样的背景,孩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应该是想让爸爸带他出去玩,但如果妻子对丈夫说同样的话,深层含义就完全不同了。又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表达观点时,教师应多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观点的理由是否合理、正确;当学生学习一个论证时,引导他们确认结论与理由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因果意识,才能正确推断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本质意义。
05
就职
归纳法是指从许多个体事物中总结出一般概念、原理或结论的思维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让学生先学习某个语法项目,并举例,然后要求学生做大量的语法练习来巩固语法。这是一种从一般到具体的推演方法。我们并不否认演绎在教学中的作用,但单一或过多使用演绎手段不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发展。为了弥补演绎法的缺点,教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不要忙着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体验大量的语言结构以及结构所表达的功能意义。当他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后,就可以引导他们总结语言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06
概念建构
建构概念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抽象概括所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形成概念性思维习惯的活动。概念建构与归纳密切相关,但在学习一门新语言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与母语不同的新概念,因此概念建构尤为突出。例如,英语是拼音文本,其形态结构与汉语完全不同。因此,教师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必须帮助学生建构音形联想的概念;又如英语中有冠词,学生需要形成名词指向的概念,名词之间的关系和冠词的不同组合表达不同的方向;又如,英语中形容词不能单独用作谓语,因此学生需要构建“be+形容词”的概念。在日常的英语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语言体验不断总结各种语言规则和特点,构造各种新概念。
07
批判性思维
众所周知,以上讨论的几点都是逻辑思维,高度形式化的逻辑思维很容易导致与我们的实际思维相去甚远,得出可能偏离事实的结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性思维,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进思维。老版SAT中有专门的批判性阅读部分,测试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女孩在学校科目上的表现比男孩好得多,因此所有最好的工作都将由女性占据。按照传统的方式,教师可能会设计一些针对表面信息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未来最好的工作都会由女性承担?但是,如果要引导学生质疑和验证这一观点,教师可以考虑引导学生对这一观点的前提假设进行推断:1)在校学习成绩与未来就业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 2) 女性不应该找到比男性更好的候选人。教师随后引导学生评价这两个假设,不难发现两者都是错误的,因为前者与社会就业的实际情况不符,而后者则包含着潜意识的性别偏见。
08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利用现有的思维模式,利用现有的知识和材料,在特定的环境中提出不同于常规或常人思维的见解和方法。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个人用来表达他的观点和想法的语言不会直接来自教科书或老师教的。他必须根据语言的规则和信息表达的需要,暂时组合声音和文字。 ,这是一个创新。心理语言学家还指出,第二语言学习者正在尝试介于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跨语言。他们不断地假设、尝试、验证,逐渐接近目标语言。虽然跨语语言中充满了错误,但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者创新思维和语言实践的过程。
基于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过多的记忆和模仿会阻碍学生的语言自信,抑制创新思维。
英语学习与思维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教师就有意识、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提高。
《21世纪英语教育》编着。作者:夏谷明,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内容来源:《2016中国基础外语教育年度报告》(外语研究出版社,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