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123-4567
朱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本科生
朱杰:我该用英文名吗?这是一个问题。
中国刚进入初中时,英语老师要求每个学生给他起一个英文名字。我坐在当时最常见的笨重电脑前,一边上网,一边看着一串从A到Z排列的陌生字母组合。当我看到C时,我已经头晕了,于是我随机选择了一个简短的“Cathy” ”。后来我发现Cathy只是Catherine的昵称,这意味着它不是一个正式的英文名字。读完《呼啸山庄》后,我什至想找个机会把自己的名字改成英文名。
出国留学是一个改变名字的好机会。许多国际学生不使用他们在小学或初中时使用的英文名字。毕竟,像汤姆和安这样的名字,如果和真名联系不大,只是因为小时候好读又不会拼错而起的名字,长大后可能会显得幼稚无知。 。当你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赶快把你的名字改成一个更耀眼、更酷的英文名吧。
只是我去新加坡读高中。我原本以为在那个与西方有很大联系的国家,每个人都必须有一个英文名字,但没想到事实竟然如此。许多新加坡华裔学生只有中文名字,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拼音写的。很多名字也非常有诗意。女孩的名字有“婷”、“干”、“贾”等,而男孩的名字则常见有“向”、“伟”、“杰”等。偶尔,你甚至可以看到当今中国年轻人的名字中不常见的单词,例如“恒”、“秀”、“宝”,这颇令人惊讶。
后来,我了解了新加坡社会,发现老一辈的新加坡华人大多是从中国移民过来的,对祖国保留着浪漫的感情。你可以想象,一些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新加坡老先生,在给家里的年轻一代取名时,就像一位老学者一样,反复思考。我在新加坡当地最好的朋友的名字,其实是一位长辈不远万里深入中国腹地,在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寺庙里求来的。我对从人们的名字中可以了解到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以及他们与中国文化的联系感到惊讶。
当然,也有很多新加坡人有英文名字。毕竟,在经历了英国人的长期统治之后,一些相当西化的家庭,或者是虔诚的基督徒,都会给孩子取英文名。有些中国式家庭的孩子长大后,着迷于西方文化,或者长期接受西方教育,也会给自己起英文名字。但即使是这些人,也一定会保留自己的中文名字,尽管他们可能只会用拼音拼写,不会写汉字。
所以在新加坡的这些年,我从来没有用过英文名字。我很高兴人们这么容易接受我的真名,我很高兴我的名字并没有让我看起来与当地人有太大的不同。
然而,在英国这个完全英语国家、西方社会进入大学后,选择英文名字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至少可以避免名字读错的尴尬。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用英文名Juliet。
取这个英文名的原因有三个。首先,发音和我的中文名字的拼音相似,字形和我的名字和姓氏倒转的中文拼音相似。其次,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虽然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但她象征着浪漫和无私的爱情,而不是《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疯狂和自私的爱情。第三,名字好记。根据心理学理论,人们更有可能记住能引起联想的名字。朱丽叶这个名字因一部著名的戏剧而被人们所熟知,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同名的人,所以既熟悉又独特。
事实证明,这个名字确实很好记。在英国,当你向别人介绍自己时,基本上你必须说一次,这样别人就不会忘记。只见过一次面的人,一个月后再次见面时,还能叫出这个名字。
正式开学后,在每个科目的第一节课上,老师都会点出每个人的名字,然后询问每个人是否有一个“喜欢的名字”(他们希望别人称呼他们的名字)。每个人都会给出昵称、英文名字等,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把它们写在学生的出生名字旁边。每次老师第一次点名我时,我都会非常非常仔细地听。当他给我打电话时,我常常看到老师脸上露出发音不确定的表情,扬起眉毛,然后睁大眼睛环顾四周。如今,英国课堂上的亚洲学生越来越多。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来自西方社会的第二代移民或混血儿。他们可能有非常英国化的名字。当老师看到一个看起来像亚洲人的名字时,老师很难根据面孔猜出这个名字。他们会试探性地含糊地说:“杰?”我会举手表示是我,然后说:“你可以叫我朱丽叶。”
但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有一丝失落的感觉。也许他突然有了一个新名字,他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或许总是有点不愿意依靠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名字来开始无障碍的交流。
但有一天,当我见到Academic Advisor(相当于学生的私人辅导员)时,我像往常一样介绍自己:“我是朱杰,你可以叫我朱丽叶”,老师打断了我的话:“我可以吗?”再听听你的中文名字吗?” (我可以听你再说一遍你的中文名字吗?)
我有些惊讶又有些激动地向他重复了一遍。这位来自德国的医生一脸德国人特有的严谨和严肃,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直到他的发音准确为止。然后他简单地对我说:“你不必太轻易屈服于周围的文化。”
这句话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里。从那时起,我就特意大声念起我的中文名字。对于那些参与比较多的英国人,我会引导他们理解我的中文名字的含义。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很多人也会记住我的中文名字。
对于像我这样在大学才真正进入西方社会的留学生来说,我的身体里仍然有一个亚洲灵魂和一个中国灵魂。起个英文名字是件好事。这是融入西方社会,更容易与欧美人交往的尝试。问题是,在多大程度上应该用英文名来代替真实姓名呢?谁不想让自己的金发同学和老师知道自己的真名呢?
我想起新加坡这个继承了中国和英国的社会的例子:一位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新加坡华人从英国回到祖国,立志投身于民族独立事业。为了真正回归当地文化,代表当地人民,放弃了跟随他三十年的英文名Harry。许多年后,李光耀的名字响彻世界政坛。
从表面上看,英文名字在西方社会更容易快速记住,而真名则更贴近祖国人民的内心。但从长远来看,在任何地方站稳脚跟都是靠实力和内涵,而它们都来自于真实的自我。目前看来,对于我和一大批拥有英文名字的留学生来说,我们在西方国家生活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我们的真实姓名就是我们真实的自己。这是试卷上的名字,护照上的名字,还有父母给的名字。但未来会发生什么呢?
说出你的名字就回答了“我是谁?”的问题。在不同的名字之间进行选择回答了“我宁愿成为谁?”的问题。这看起来是一个小问题,但其实值得我们下意识地去寻找留学生的自我认同。他们深深地思考着。